周清华-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周清华,男,汉族,籍贯:江西九江;职称:正高级教师/历史特级教师;北京教育集团副校长,教育部人民教育家研究院智库专家,教育部“十二五”至“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专家理事,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年度人物,北京大学博雅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对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均有独到研究。兼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出版专著《史地学法指导》《魅力课程》《魅力科研》等3部书,主编《历史故事揽胜》《中外历史之谜》《陶侃研究》《朱熹研究》等9部书,先后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主持完成省(市)及国家级以上课题18个。曾被评为全国课程教学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课改先进个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学法研究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曾被评为全国课程教学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课改先进个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学法研究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海淀区教改先进个人、全市名师研修工作室优秀指导教师、海淀区育人先进个人、海淀区教育科研管理先进个人;主管学校集团教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教科研综合积分排名,连续9年位列区、市最前列。近5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海淀区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教育品牌特色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先进学校。
一、有教学之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倡导教学相融与深度学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其基本需要满足后,都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应该说每个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会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不应仅仅停留教育教学层面,还需要投身教育科研中,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本人从事中师、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多年,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热爱工作,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创新,与时俱进。在多年的中师、高中历史教学中,主张尊重人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活力,达到高效学习目标;注重过程品质(魅力),注重人性的温情,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主张真正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历史教与学相融。教师以“学”的形式教,而学生能用“教”的形式学。教师成为教师式的学生,学生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倡导兴趣学习和深度学习,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深受学生爱戴。在历年的学生评教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
二、有研究之行,特别注重学以致用,不断创新教育科研成果
教育家布鲁姆说:“高峰学习体验是极为生动的,以至学生在多年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一般说来,它们是对学科产生新兴趣的源泉,是重大的态度与价值变化的刺激物。”让学生拥有高峰体验,需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思维密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我们要让自身具有不可抗拒的教育磁力,让学生记你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因此,我认为要研究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涵养自身的智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活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一种享受。个人主张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坚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思考钻研业务,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是搜集材料。这是基本工作,无论研究哪种科学都不能缺少的。第二步是分析研究。把搜集到的材料,按其性质,加以种种解剖,这一步又可分为辨别真伪、知人论世和明白意义三个阶段。第三步是综合创新。将分析研究所得的结果,全部综合起来。这一步也可分为断定事实、编比成文和写成专著三个阶段。就方法讲,搜集材料是起点,著作成书是终点,中间一定要经过许多分析和综合。再就内容讲:史料是起点,事实的真相是终点,中间桥梁是史料的供给、分析与综合;自参加工作以来,自费购书3000余册,包括历史、教育科研、文学、哲学、地理、诗歌、格律诗词、散文、小说、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书籍。自觉制定和执行个人学习计划,平均每年读书至少60本;坚持长期学习、写作,特别注重学以致用。自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在国家、省(市)区级报刊发表历史专业论文、诗歌、格律诗词、散文、小小说、政论文、杂文、新闻等各类作品1000余篇,并获各级优秀论文奖200余次。
三、有工作之绩,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其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皮亚杰说过:“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队伍,在全世界这样专心致志地工作着,而且一般说来,都具有胜任的能力,但工作一生却成不了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如不能将教育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我想主要原因是缺少研究。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改革,科研提升教师自主研究能力,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科研促教师“真心做人、用心为师”,科研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发挥智库作用,科研强校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有效策略,以科研为先导促学校特色发展。作为北实教育集团分管教科研的集团副校长,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勤于学习,善于研究,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根植于课堂,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近九年来,主管教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连续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海淀区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教育品牌特色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在教育教学科研过程中,个人注重科学培养学生自主学力。总结多年的学习经验,出版文科学习方法专著《中学史地学法指导》,2008年由中国图书出版社正式出版。专著注重从专业化的角度研究学生应如何学,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专家型的建设人才;成立学法研究中心,开设学法指导课程,以专著《中学史地学法指导》为基础教程,这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编国家级教材《教育部新疆、西藏内地高中预科班历史教材》及其练习册(全一册),2014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内高班学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和祖国边疆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先后主编出版《历史故事揽胜》《历史记忆方法二十讲》《中外历史之谜》《中外历史名人》《陶侃研究》《朱熹研究》《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课程体系》等8部书,先后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主持完成省(市)及国家级课题16个。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管的规划重点课题10个,主持完成省市课题6个。近九年来, 先后在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家》《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教育》《教育科研》《语文建设》以及市管《北京教育》《北京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新课程》《北京日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南昌晚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规划课题《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高中历史讨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行动研究》等6个市级及国家级课题。
作为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本人积极倡导建立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创新校园。从2008年至今,将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校本研训、教育科研信息化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工作推向深入,获得广泛好评。注重探索“互联网+”学习模式,创新学校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与学习、工作的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资源共享等新模式,致力于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新方式;主张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学校数字学习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方式扩大学习范围,提升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优势,建立合作共赢的在线学习生态体系;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发展社会化的学习模式,创造学习品牌;探索学校网络化课堂教学新模式,致力于开创翻转课堂等新型网络学习方式,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学习素材;主张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建设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和成果共享平台;探索以教材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主张运用现代远程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学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新方式,致力于创新教育020的服务模式,为学习者提供社会化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线上学习体验,同时借助网络学习空间的大数据诊断学习问题,并利用丰富的线下师资科学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推广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新模式。致力于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建设和运用在线课程大数据,为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或个性化服务,为终身学习提供优质课程。同时,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创新。
四、有师德之范,教育科研示范引领作用强,群众公认度高
本人积极参加区、市各种项目学习活动,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公认度较高,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认可与高度肯定。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永葆思想的先进性。坚持学习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增强政治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注重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牢固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引领教科研理论学习,示范带头作用明显。作为北实教育集团分管教科研的集团副校长,积极组织海淀本部、平谷校区、临夏校区、三河校区教师参加线上、线下教育科研理论学习与研究,近五年来,引领集团教师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级论文200余篇,获区、市、国家级奖励达890余人次;引领教师进行10项国家课题学习与研究;组织成功申报了40多个省市级课题,70多个区级课题,8批680多个校本课题结题,推动了学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攀升。
热心公益事业,义务指导各地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群众公认度较高。作为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周清华同志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指导北京市海淀区、平谷区以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青海、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西藏、内蒙等地的教师,参加国家级课题《幼小初高教育科研管理一体化研究》《开发学困生潜力、提升学生素养的研究》《幼小中高效学法指导》等专项课题的学习与研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受清华、北大、北师大等高校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邀请,先后30余次为“清华、北大、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研修班”授课,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先后创建“品史论今--市级名师工作站”“北京市周清华教科研名师工作室”,义务引导校内外八百多名教师专业成长。作为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先后引导校内外八百多名中青年教师走向了自主学习与特色发展的专业成长之路,并屡获区、市及国家级奖励;启动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成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课题组,探索理论,创新实践,促进了教师全职业属性发展。在北京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课程改革中的学校发展》丛书中,海淀区共有三项成果入选,其中就含本校专项。组织学法研究让教育教学尽显魅力。近七年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宗旨,围绕学法指导问题,组织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并开设学法指导校本课程,组建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法指导专家团队,专家组成员为本校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系统讲授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科学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专家组定期研讨交流,确定研究方向,通过课题组定期汇报交流、相互促进,推动学法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学法指导渗透到课堂内外各个教育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减轻了学业负担,学法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三级发展。近七年来,全校幼小初高教师共有2000余人次参与了学法研究工作,七批150多个学法课题组中有78个课题组、300余位教师在全国、市、区各种评比及教学竞赛中获奖。2020年12月,学法校刊研究获全国学法研究成果一等奖。
承担名师系列公益大讲堂,推动学校、社区与家庭教育联动发展。积极推进教育进社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社区的每一位家长,联合各社区举办名师系列公益讲堂。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更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区县、市、国家教育教学研计会上作经验介绍或学术讲座达800多次,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社区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整合与联动发展。
主编出版校刊《北实教育》,作为广大教师自主研学的重要平台。以促进学校与教师发展为己任,竭思尽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新课改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展示成就,引领教师走上了学习与研究的幸福道路。
积极组织开展魅力课堂研究,探索高效学习方略。作为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本人组织教师不断探究提高课堂学力的途径,探讨激发学习活力的办法,深究增强教学魅力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灵性的生长;培育学习的激情,激活生命成长的动力;增强教学魅力,提升教师品味,提高学科兴趣,落实科学减负,实现学科育人。近五年,培养了一大批魅力型与实战型教师,受到区、市、全国各地专家及校长的广泛赞誉。本部就有200余篇相关论文登在国家级刊物上,多次获得区、市、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高效指导学生参与区市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综合实践竟赛活动。近五年指导师生获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综合实践奖项300余项。个人多次获得区、市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学习、践行北京精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责学校“一五”至“三五”———十一大、十五大、十大战略及教育新蓝本《立新铭言》等学校重要文件的起草、整编与对外宣传等工作,效果优良。
现为:
中国书画家协会 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