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专题
协会领导与名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实力派书法家,青年书法家侯西峰谈书法

浏览次数:632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中国实力派书法家,青年书法家侯西峰谈书法
我的书法观
书法一词最早见诸春秋时期,当时书法的含义很狭窄,主要指著书立说,如孔子作《春秋》,言孔子书法。《左传》记载“孔子曰:董狐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另外在《史记?孝武帝》中说:“其言命曰之书法,其所谓世俗之所知也”。 春秋以后,中国书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飞越。
第一次飞越发生在秦朝。春秋时期是分封制和奴隶制社会,最大的奴隶主为天子,在他的管辖下,分封许多诸侯国,各诸侯国通用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创大篆文字,史称“籀书”。因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文字使用随意性强,至使各国大篆变异,很难识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变革,改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治国策略。令丞相李斯创作了《仓颉篇》,改造了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大篆,创造了一种易识、易写的文字“小篆”,进而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与此同时,秦下邽人程邈,原为衙县狱史,被囚云阳狱中,先后用十年的时间,变小篆为隶书,对当时的小篆进行了一次再创造,为中国书法的后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秦朝之后中国文字发展逐渐完备。东汉书法家蔡邕第一次创写书法理论《九势》。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是二次飞跃的主要代表。羲之,字逸少,官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书法师从钟繇、张芝、索靖等,他的书法隶、章、飞白、行、草无一不精,因此有“书圣”之称。献之师从父亲,后自成一家,其草书较之其父更为奔放雄肆。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卫夫人(卫铄)的《笔阵图》等。
第三次飞跃发生在唐朝时期。柳公权、颜真卿等是中国书法三次飞跃的主要代表,他们将历史上的“正书”(真书)进行了再创造,使之更加个性化,史称楷书(楷:指楷模)。主要代表作柳公权《大达法师玄秘塔铭》,颜真卿《多宝塔碑》等。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张怀瓘的《书断》,孙过庭的《书谱》等。
元、明、清后中国书法基本平稳发展,偶有亮点,但不耀眼。宋朝以后各种书法论著如雨后春笋,百家争鸣。主要代表作有姜夔的《续书谱》等。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对书法一词的含义争论始终未停。有人说书法是抽象艺术,有人说书法是具体艺术,两者争执不下。后又有人说书法是点线艺术,书法的每个字是由点和线组成的,这种形象提法,开始大家还认可,后来仔细推敲觉得也有不妥,因为中国画、油画等都离不开点线艺术,如果把书法定为点线艺术容易与绘画混淆,这样定义书法不严谨,不科学,大家很难接受。
我个人认为,中国书法是利用笔墨纸砚把汉字进行排列组合,提炼升华的艺术创作过程。从字面上讲,书法涵盖两层意思:“书”是指书写,写字人人都会,大家都没有问题;“法”是指书法的规范、法度、法帖。“书”写这一关较为容易,法度这一关就不好过了,过了这一关就进入书法家的航道。但是中国书法的“法”,不像现行的法规、法律,有现成的条文,可操作性强。书法的“法”比较抽象、凌乱,不好捉摸,只能依据先人传下来的碑帖,从中悟法,悟到得道,悟不到将被历史淘汰。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里人才济济,但留下碑帖的寥寥无几,而留名的书法家大多是有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官员和豪门。千千万万个民间书法精英,他们的精品已经遗失泯灭。如果中国历史上民间书法精英的作品都能保留下来,中国的书法名人录,可能会改写,中国的书法将是另一番天地。
二、临古创今,师帖不泥
书法爱好者,只要进入书法这个行当,第一关就是临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坎,古今如此。
临帖之前,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读帖”,“ 读帖”入于眼,记于心,“临帖”出于手,显于纸,二者对于初学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唐太宗云:“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这里的“谛观”就是读帖,看来古人对读帖是很看重的。
临帖不但要掌握字的结构,同时还可以体查书法的笔法和神韵。初学者要老老实实临帖,一笔一画力求神似,不要掺杂自己的笔画,力求做到“无我”。在临帖一段时间后,可以多临几种书体,然后通过自己的提炼综合,结合碑帖注入自己的笔画风格,这个阶段就是“有我”了。“无我”时不要“有我”,“有我”时不可“无我”。最后是“脱它”。“脱它”是指脱帖,在临帖成熟以后,要试着脱像。我认为初学阶段临的像可以,高级阶段必须脱帖,否则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风格,书坛里就找不到自己了,如果临帖年过半百还出不来,那就是永遭灭顶了。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凡是书法大师都是靠创体流传千古的,没有靠临帖形似而出名的,临人家的帖,是给人家做广告,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人家在书坛有地位,不等于你在书坛里有地位,到头来是给人家做嫁衣裳。

临帖不要泥古,古人的碑帖年代久远,而大部分碑帖,带有刻工的思路,从碑帖上看我们发现不了古人用什么笔,用什么纸,怎样执笔、起笔、落笔,萦带呼应。这样就给我们临摹带来难度和不确定性。临古人碑帖要用辩证的科学态度。唐人张怀懽在《书断》评论王羲之书法中说:“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这个“增损”就是对古法采取了科学的态度。我们在临帖时天天和古人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分析,有辨别,不能泥古,不能迷信,不能盲目崇拜。大家知道《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在书界久负盛名,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出了许多高超的艺术字,如“列坐其次”的“其”,我练了好常时间,不得其法。但是在长期的临帖中,我也发现了《兰亭序》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兰亭序》是精品之作,但不是精心之作,确切的说它是幅即兴之作。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发现帖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兰亭序》出现了白字。“崇山峻嶺”他写成了“崇山峻领”。二是一幅作品出现了七处错字:“因、暂、向、痛、之、夫、文”。三是作品没有气贯全篇,前后字体不一。前部分写的是行楷,后半部分可能字数较多,写累了,几乎写成了草书。以上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幅即兴之作。平时我们送人家书法作品时,有错字、白字是绝对不会出手的。所以说《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最得意之作。尽管王羲之是书圣,但我们在临帖中,对帖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要爱屋及乌。有的人在临帖时把王羲之写错的字也照原样临下来,我觉得很可笑。赵孟頫在临摹《兰亭序》时,除“嶺”字未改,其它的错字都改了,前人都知错改错,为什么我们后人还照猫画虎呢?
三、中国书法的功能和性质发生演变
传说最早创造汉字的是苍颉。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为‘字’。”我认为中国的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和生存中根据自己需要逐步创造的。他的初创可能是零碎的,简易的,不成熟的,不统一的。是苍颉将民间流传的不规范的原始文字符号进行了规范整理,创造了统一的原始文字。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将原始文字进行了再造,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书体,“篆、隶、真、行、草”。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工具功能,二是欣赏功能。这两大功能决定了中国书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中国书法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功能和性质是以工具为主,以欣赏为辅。因为当时受人们的智力,劳动工具,科学创造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它的主要工具功能是传承历史,沟通信息,学习文化等。在明朝之前,中国的造纸业还不够发达,不能造出大片纸张,书法的欣赏功能受到限制。当时欣赏、创作书法作品,主要是靠手札、书信、尺牍、册页、手绢等。因古人在书法创作时受到了纸张的製肘,所以只能把字累列起来刻碑传世,我们现在临的大部分碑帖就是上述原因造成的。所以说在明朝之前中国书法的主要功能以工具为主,以欣赏为辅。
在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书法的功能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硬笔、电话、手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脑等现代办公工具的出现,书法的工具功能被弱化。中国书法由过去以工具为主、欣赏为辅转变为现在的以欣赏为主、工具为辅。现在电脑上什么字都可以造出来,而且又快又好,是书写的几倍几十倍。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书法的路越走越窄。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这一现实不管书法爱好者认识到与否,愿意与否,接受不接受它都实实在在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当前,我们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应该面对现实,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把字写好、写美,把字写成花、写成画、写成艺术品,满足人民发展的欣赏要求。在创作作品时,要注意笔法美、结构美、韵味美、布局美、欣赏美,做到雅俗共赏,这是时代对我们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书法的唯一出路。

今天发表我的书法观,是想抛砖引玉,激起书法爱好者对中国书法更深刻的遐思。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 邮箱:109234840@qq.com

技术支持:京ICP备10048112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101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 B2-20060128设计